简介
送灶粑粑,是安徽合肥市以及芜湖、马鞍山等地,如坝镇、槐林、无为、庐江等一代的汉族传统小吃,民间节日祭品。每年夏历12.23为送灶节,当天晚上住民用米粉做成饼,用豆干,肉,蔬菜或咸菜等为馅,用素油煎出举家共食,欢迎小年和即将到来的吗。
送灶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面,平滑油润,软而不粘;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适口。送灶粑粑的馅料多变,除萝卜肉馅外,还常有“咸菜肉馅”、“芹芽炒肉丝馅”、“白糖馅”、“桂花糖馅”、“芝麻糖馅”、“辣味馅”等风味品种。
汗青文化
送灶”是旧时我百姓间祭“灶神”的一种民风。中国旧时民间以为“灶神”是掌管一家人一年祸福的神灵。因此,每逢夏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利用纸马、饴糖、米粑粑等送“灶神”上天,称为“送灶”,到除夕日又贴上新的灶神像,谓之“迎灶”。险些天下大部分地区都有这种习俗,“送灶神”的时间一样平常都是夏历腊月二十四前后,而送灶神的祭品南边和北方有所差别。有的地方民间以制作米粑粑作为送“灶神”的祭品。每当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样平常上午预备米粉、馅心等质料,下战书加工成形,薄暮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锅粑粑则起首用来祭灶神。人们把粑粑盛在大盘里,放在供奉“灶神”的神龛里,然后点上香火,放鞭炮,欢送灶神上天,颇为严厉认真,灶神送走后,百口人即可进食粑粑了。如今,很少有人那么虔敬地去“送灶神”了。但每当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这两天,制作“送灶粑粑”的习俗依然盛行甚广,只是多数用来自家享用,很少有人用来作祭品了。“送灶粑粑”已经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节令食品。
做法
食材:籼米、糯米、豆干、瘦肉、蔬菜或腌制的咸菜、姜、蒜、香油、酱油、淀粉、盐、味精及胡椒粉等。
做法:
将籼米和糯米按比例殽杂(一样平常比例为7:3),洗净后沥水晾干,磨成细粉。
将备好的萝卜洗净,剁成碎末,再入笼蒸熟或煮熟,挤出水分。
把肥瘦兼有的猪肉剁成肉末,放入锅内加酱油煸一下,再依次参加萝卜末、盐等,边加边翻炒至熟。这里特别留意馅料肯定要有胡椒粉,方能包管束品具有萝卜和胡椒粉的香味。
将米粉加热水和制成面团,分剂后,用手捏成面皮,放上馅料,包制成扁圆形的粑粑坯。
把坯入铁锅内煎烤,入锅前先在烧热的锅内壁上涂层食用油,放好粑粑坯后,盖上锅盖,用中火煎烤至有轻微油烟气从锅盖边冒出,打开盖,匀称地洒些净水,加盖继承煎烤,云云重复二三次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