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锅、碳火,精面粉、土菜油,传统工艺、祖传秘方,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出的芝麻饼、小麻花、连环酥等舌尖上的鲜味,正在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文化村走向附近八方。
1月2日,正值元旦佳节,秭归县郭家坝镇文化村非遗传承人郑邦龙和本地的10多名村民忙得不亦乐乎。案板上的麻花、碳火上的芝麻饼、油锅里的土豆片……儿时影象中的美食,逐一出现,喷香扑鼻。本地村民、外地小商贩来此购买者继续不停。这里黑白遗传承人郑邦龙创办的文化食品加工场。
1月2日,非遗传承人郑邦龙(右)与老婆吴前敏用传统要领油炸麻花。
据秭归县非遗中心先容,民国3年,四川人陈师傅避祸到秭归沙镇溪镇落户开店。由于陈师傅的糕点副食品格好,价廉物美,因此脱销秭归,并辐射到周边兴山、巴东等周边地区。陈师傅及其弟子颠末30多年的传承和工艺改进,形成独具秭归特色的糕点副食,因其产物香甜酥脆软糯,价廉物美而享誉三峡。
郑邦龙的祖父王必富,1919年生于秭归县郭家坝镇罗家坪村。由于出身贫苦,十六七岁就跟随父辈到沙镇溪背货到苍坪。陈师傅看上了这个小伙子,收他做徒弟。三年期满,王必富不但把师傅的技术学得手,还学会了策划之道。厥后,王必富的“王氏斋货铺”和师傅的“陈氏斋货铺”的买卖一样火爆,雇工20多人,产物远销到四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必富的孙子郑邦龙,由于家庭困难,14岁初中未毕业辍学后拜祖父的徒弟周册生为师,祖传技术得以重新传承。
学成之后的郑邦龙做梦都想本身开个店,但家庭困难,拿不出资源。他先后到远安挖煤、秭归县城构筑工地挑砖,固然打工也能挣钱,但他心中的空想没有变。打工两年后,他终于免强挣够了开店的资源,怀揣空想,回到郭家坝镇文化村,租了一间小房,置办好必备用品后,就开张了。
创业艰苦只有郑邦龙本身清楚,传统手工制作工序巨大,每天从薄暮开始不停要忙到第二天破晓,天不亮就又要背着背篓进村入户叫卖。山路坎坷,住户疏散,运气好,一天跑10多公里就卖完了,运气不好,要一整天才卖完。天晴时间,流一身汗水,碰到雨天,浑身上下没一点是干的。很多多少次,路滑跌倒把背篓里副食摔出去好远,就不能卖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秭归,大多是土路,郭家坝镇还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骑车卖一天货返来,成为泥人是常事。
1999年,由于太苦太累,郑邦龙的老婆丢下刚1岁多的女儿,出走了。他只能每天把女儿放到磨托车的油箱上,用一条带子把女儿与本身绑起来,车背面的货架上放上副食品,进村串户沿途叫卖。
厥后,同村青年吴前敏走进了郑邦龙的生存,照顾女儿,共同创业。吴前敏先后学会了开小三轮、小货车、大货车,如许,郑邦龙就可以同心用心一意在家制作,外出销货的重任就落到了吴前敏身上,夫主内妇主外,小店肆有了亘古未有的快速生长。直到如今,郑邦龙伉俪始终对峙传统工艺,全部手工制作,古法烘烤,边生长边收徒教艺,在祖传秘方的底子上,不绝探索开辟出系列副食产物,得到周边墟落的承认。
1月2日,在秭归县郭家坝镇文化村文化食品加工场村民用传统要领手工制作芝麻饼。
他们也曾实行过用呆板生产,电烤箱烘烤,但制作出来的产物总是赶不上传统的手工制作。郑邦龙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谁人味儿,吃起来总感觉缺点什么。大概,高超师傅手工做的总是比呆板做得好。”
如今,郑邦龙匹俦用传统伎俩制作的系列副食品求过于供,远销到秭归周边县(市),年收入已近200万元。本村10多名村民就近打工,每年收入到达30多万元,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灼烁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通讯员郑家裕)
泉源:灼烁日报客户端